2005年6月10日 星期五

死亡的意義


在台灣,誰會關心趙紫陽死了沒?Posted by Hello

沒事兒,總會在網路上到處轉轉
前兩天,中時部落格裡頭 "一具沒有名字的屍體"這篇文章
重新觸動了我心底深處某些回憶

曾經在台灣,跑了三年的社會新聞
那些鎖定警頻,消防局的無線電
當年是菜鳥文字記者的入門必學功課
哪裡有火警,哪裡有車禍
豎起耳朵全神貫注傾聽

”沒有新聞 就好好給我守突發!!” 
辦公室的長官如是交代著

光是豎起耳朵聽無線電,還是不夠
盡量多認識基層小警員,同時還要跟葬儀社混熟
這樣  你的消息才會比同業快


火災,車禍,無名屍......甚至所謂"援救小狗","援救小貓"任務
看多了,講話起來也學著老鳥同業的口吻
”有沒有死人?死幾個?”  
”死因特不特別?身分出來沒?”

多了冷酷,有時甚至是戲謔

前國防部長蔣仲苓的名言:"哪裡不死人?"
反正,沒被報導出來的,不見得就沒發生過
上網查了一下,台北市在2002年總共13279人去世
算一算,平均每小時就有1.5人往生

而那些被媒體報導出來的所謂"新聞"
卻往往真實性存疑,一如前些日子,王育誠的"腳尾飯"事件

新聞被刻意"演"出來,"做"出來
當記者,是"製造業"而非"服務業"
這早就不是啥新鮮事啦

2005.6.20後記: 這位中時攝影中心的同業(恕我厚顏以同業相稱),小弟覺得文筆相當不錯,寫實中帶著點淡淡的批判,李四端以前教過我們記者,好的文章,真的,閱讀起來就如身歷其境,看到畫面一樣,這裡有他的一篇最新文章的連結"一具沒有名字的屍體(2)" 點進去看看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