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1月7日 星期一

記者為文 豈可不慎PART2

報告一下目前最新發展

在當事人發表一篇道歉聲明之後 中時電子報已經宣佈
關閉這位資深記者的部落格
當然 也意味著整個事件的原文 討論與迴響
這些算是''證據''的玩意兒 已經被徹底delete掉啦

整件事 不管是不是記者
都是一個值得記取的教訓

突然想起自己記者生涯中 那段短暫跑黨政線的痛苦回憶
那是KMT中央黨部還在仁愛路中廣的年代
每個星期三上午的中常會 對我來說 是充滿煎熬的四小時
堵宋楚瑜 堵李登輝 堵吳伯雄 堵章孝嚴 堵堵堵.....
表面上行禮如儀的中常會 檯面下暗潮洶湧

當時有某大報一位資深前輩 大家都尊稱他'' X公 ''
每當眾家媒體為了訪問 為了所謂''回應''擠破頭時
他老人家宛如神龍 從來沒出現過

到了下午 X公總是在固定時間
出現在中廣記者室
知道他第一件事做什麼嗎?
拿著一片磁片 收集其他同業的報導

採東家之長 補西家之短
加上自己一些獨有的內幕消息
嘿 報導加上特稿 不但完整
連明天的下一條新聞要怎麼跑 該怎麼跑
都點出來了 你能說他不厲害嗎

當然 這位X公也會適時回報
同業投桃 他則以其它獨家內幕報之以李
記者當久了 總會揣摩出一種合縱連橫的手腕
獨家太多 對大記者不見得是好事

最近中時部落格這件事 讓我感觸良多
突然想起那段日子 就信筆紀錄之
這也算是台灣記者生態之一吧
呵呵



作者/看球的
Mitch Albom 是一位巨星級的體育專欄作家(Tuesdays with Morrie ,《最後十四堂星期二》作者),經常受邀到廣播電台及ESPN講評.四月初密西根州立與北卡進入NCAA四強決賽,賽程排定四月二號星期六於聖路易開打.Albom之前分別親自訪問了兩位NBA球員.這兩位前密大球員見到母校進入四強決賽,興奮之餘都表示將會飛到聖路易替母校加油.
Albom四月一號星期五便把稿寫好送出.該文並沒有著墨於比賽具體內容,只是抽象的比賽氣氛.四月三號星期日,文章見報 (底特律自由報,Detroit Free Press) 文中活靈活現的描述這兩位NBA級的傑出校友到場加油.糟糕的是, 這兩位老兄在接受Albom訪問之後並沒有真的飛到聖路易替母校加油.Albom文以英文過去式敘述,以英文為母語的人,時態為語意不可切割的一部分,作者以過去式敘述的意圖非常明顯,醜聞立刻爆發.面對排山倒海而來的指責,大牌如Albom者也只能道歉乞求原諒.Albom的專欄立刻停刊,Albom於四月七號正式道歉,四月八號底特律自由報發行人曁總編Hutton公開道歉,以震怒(furious)來形容自己的反應,對Albom的行為他無以名之.同時責成調查委員會,針對此事調查,稍後並對Albom之前600篇專欄一一以放大鏡檢查,以確保底特律自由報信譽.以下為此事件紀要,

4/1,Albom交稿給底特律自由報,以後稱A文.有趣的是這天剛好是愚人節.
4/2, A文中的賽事這天進行.
4/3,A文刊出. 見http://www.freep.com/sports/albom/mitch3e_20050403.htm
4/7,Albom道歉. 見http://www.freep.com/sports/albom/mitch7e_20050407.htm
4/8,底特律自由報發行人曁總編Hutton道歉,調查開始,Albom的每日專欄停刊. 見http://www.freep.com/news/metro/calletter8e_20050408.htm
4/23,底特律自由報完成初步調查,宣布懲處Albom在內的五名人員,其他四人賦有指正錯誤的義務. Albom的專欄恢復,但調查繼續指向Albom舊文以確定是否有類似情形在過去發生. 見http://www.freep.com/sports/albom/pmx4072_20050506.htm
5/1,Albom醜聞後的第一篇專欄刊出,再次向讀者道歉. 見http://www.freep.com/sports/albom/pmx3964_20050430.htm
5/16 ,調查完成,約談超過100人,檢查Albom自2000年後超過600篇的專欄.無類似情形,但有多處引用出處的問題. 見http://www.freep.com/news/metro/review16e_20050516.htm
5/17,底特律自由報發行人曁總編Hutton再次向讀者道歉.

後記:此醜聞至今餘波盪漾,美國新聞同界顯然不認同底特律自由報的處置,多數認為Albom應該就此離開記者這行.讀者對Albom倒較寬容,有近一半的人接受他的道歉且希望他留下.底特律自由報應該也是基於利益考量,做了較為寬容的處置.現實與理念的衝突之後,我們樂意接受一些妥協,這也是為什麼我前文說這個事件只提供我們一個最低標準,離想像中的典範尙有一段.(有興趣的讀者打入Mitch Albom Scandal 即可得到汗牛充棟的討論.) 現在我們把目光拉回中時與吳清和.在我看來吳清和所犯的錯更甚於Albom,許多網友已很詳細的分析過了,但這不是我的重點,人非聖賢.我要觀察的是中時與吳清和在犯錯曝光之後的處理方式,這才是真正定位中時裡都是些什麼格調的報人.結論是,很低.Albom如果要的話,他的例子比吳清和的還好掰.但人家就是中規中矩的道歉.Albom還主動提起時態對語意的限制性,而這限制性讓他無從狡辯.反觀我們的吳大主還在那邊掰什麼 I can’t, He can’t 弄混了;他當他的讀者智商都六十以下嗎?  然而更大的問題還是在中時本身.吳清和不適任是一回,但一葉知秋,中時把一個不適任的人擺在那個位子,才是媒體墮落的原始因素.更糟的是,他們有恃無恐.讀者是無力的,舉世皆然.讓底特律自由報即刻處理Albom把損害控制到最小,不是讀者的力量,而是美國新聞界全體對自己的吹毛求疵.而我們的新聞界呢?他們可以派出一缸子記者去煩總統的女兒戶外教學,卻沒一個記者把吳清和的事當成一件可以寫的事件,更別說當成重大的事件.在這種毫無自律與他律的環境下,媒體不墮落是不可能的.

2005年11月1日 星期二

記者為文 豈可不慎乎

世界大賽打完了 長達半年的NBA賽季今天登場
但是中時編輯部落格 最近卻出現一場茶壺裡的風暴
而且還有持續擴大的趨勢

怎麼說呢

一篇原本是寫今年世界大賽的特稿 被網友抓包
裡頭文章不僅當了文抄公 檢現成翻譯美國的espn專欄
為文者更加油添醋 在其中一段文章
借國外專家之口
捏造完全不存在的情節

記者寫報導 有時遣詞用字誇張 原是無可厚非
但憑空想像 率意為文
陳述的不是事實而是畫虎爛
儘管備受爭議的原文只有短短幾句
可就值得好好商榷了

這邊附上的是一篇較有代表性 在台灣野球網找到的

寫著寫著 想起美國CBS的老牌新聞節目六十分鐘
當初資深主播丹拉瑟引用了不實資料
報導總統布希利用關係改服國民兵役內幕
結果因為被部落格踢爆引用資料是捏造的

最後 丹拉瑟不得已黯然辭職下台
不管現在科技多進步 網路多發達
回歸本源 記者為文 豈可不慎??

Yali

Brad Lidge Posted by Picasa


有一份報紙,叫做中國時報,他自詡為質報,但是其中許多新聞的真實性與準確性 都令人懷疑。 這份報紙的體育中心主任,也就是體育版的負責人,叫做吳清和,這位先生在他的部落格 http://blog.chinatimes.com/sports 中對自己的描述是: 「一生從事體育事項,只有興奮只有感動,台灣體育難出頭天,通常都是人謀不臧,見不善我若不開口,凡世間何人敢作聲?」 好一個正義之士。 但是問題是,這份報紙的體育版的品質,公認是只能用「慘不忍睹」來形容。其一是因為記者處理新聞的熱忱不足,寧以翻譯充版面而缺乏主動報導的能力,其二是記者處理新聞專業不足,報導與譯電錯誤百出,自以為是的評論比比皆是。更甚者,這些記者毫無反省之心,這種態度就好像是說:「這個版面是我的,我要怎樣寫就怎樣寫,你能奈我何?」 這種心態終於在吳清和的身上完全發酵。 在十月22日中國時報體育版由吳清和所寫的報導:「都曾淪為敗戰罪人 利吉的痛 艾克斯里很了」,同時登載於他的部落格,標題為:「每職棒終結者的痛 誰最知道?」,這篇報導完全引用美國 ESPN 的特約專欄作家 Sean McAdam 的文章,名為「Eckersley understands Lidge's pain」。但在吳清和之文其中有一段是 McAdam 的原文沒有的: 「著名的美國職棒作家麥克亞當(Sean McAdam)發現了,經他向太空人隊探聽,原來利吉在第6戰第8局投了4球後,主動向牛棚教練表示 他投不來,並一直說「I can’t , I can’t...」然後便逕自到選手 休息區獨坐。」 這是很驚人的報導,因為這表示太空人隊的 Brad Lidge 已經在國聯冠軍戰中有心理崩潰的跡象,故他在世界大賽的表現令人擔心。但是所有關心美國職棒的球迷都會問:這是真的嗎?這是被從未被外電描述為「weak」的Lidge嗎? 我第一反應當然是,以吳清和的紀錄,這大概又是他的創作。所以我在他的部落格該文的留言版問了這樣的問題(現已被有民主素養和在部落格暗批別人在「只會在網路背後罵我」的他刪除),並說到我會問 Sean McAdam 向其確認。

在網路上找到 McAdam的email address後,我寄給他如下問題:

Dear Mr McAdam, I am one of your readers of your ESPN column. First of all, I would like to thank you for providing us such excellent baseball articles. I enjoy reading them very much. Secondly, recently a sports reporter of a Taiwanese newspaper "China Times" named Wu wrote an article (in Chinese) about the game 6 of NLCS. According to Wu' article, you approached the Astros after the game, and found out that Brad Lidge, after 4 pitcher at the 8th inning, refused to go to the field. And Lidge kept on telling the pitching coach; "I can't, I can't...." After a diligent search on the internet, I cannot find an article of yours stating Lidge's unwillingness to pitch at that game as Wu claimed. For me, it is hard to imagine Lidge would have said something like that. Maybe it is something you wrote for other media than ESPN? I would be very appreciative if you can inform me about whether you have written things like that or it is just a made-up by this reporter Wu? Thank you for your time. Have a nice world series.

Eric 很快的在24小時內 McAdam 回覆:
Eric, Thanks for the kind words. However, I wrote no such thing about Brad Lidge. I merely wrote a column in which I spoke to Dennis Eckersley (who gave up a famous post-season homer in the 1988 World Series) and asked him what Lidge was going through. Sean McAdam

所以,這位「一生從事體育事項,只有興奮只有感動」的吳清和先生,消息來源到底在哪裡,如果沒有,你還有資格當作一個記者嗎?吳清和作了一件比嫖竊文章更令人不恥的事情:捏造新聞。吳清和捏造了兩個謊言:他的捏造新聞中的美國棒球專欄作家 Sean McAdam 沒有在國聯冠軍第六戰後詢問太空人隊。太空人隊的投手Brad Lidge 沒有拒絕上場投球。你對不起 Sean McAdam,你對不起 Brad Lidge,你更對不起台灣的體育讀者。 所以我請問中國時報的主管們:你們對於捏造新聞的記者如何處置?是加薪,留用原職還是其他?我也請問吳清和先生:身為體育中心主任,你為何要捏造新聞?一份這麼難看的體育版,能不能有一點點專業與熱誠?我要提醒中國時報的主管,記者,與其他熱愛體育的網友:王建民的比賽,中國時報沒有派出一組記者前往美國。在荷蘭的世界杯成棒賽與在卡達的亞洲盃籃球賽,中國時報的報導全都是「台北報導」。台灣全運會的篇幅更比不上翻譯的外電。看來是中國時報自「少林棒球」事件後,從不注意體育版的品質,更不關心台灣體育的發展,遑論「一生從事體育事項,只有興奮只有感動」??? 中國時報的報導的爭議性,一部份在於他是用,套句他常用來批評陳政府的話,「意識型態辦報」。所以許多政治上的新聞會因為他的意識型態而扭曲,這也是因為目前台灣人對於台灣本地與台灣與對岸之間關係的認知不同下的結果。但是對於體育,對於棒球,對於新聞的專業,這些可以超越政治意識型態的報導,竟然可以捏造再捏造,這真是費所思夷。各位可曾想過台灣的亂象有一部份就是因為這些媒體的錯誤報導造成的?台灣的「質報」的體育版是在這樣的人的主導,我們還寄望台灣的體育環境能進步多少? 所以我是不是可以建議大家:我們不要看中國時報體育版,包括平面與電子版,反正有其他報紙的報導可以選擇。然後看中國時報如何處理這捏造新聞的記者。如果你贊成,請告訴你的朋友來響應。 對於中國時報與吳先生,我是不是無端找碴,自有公評。

後記:
觀察這個事件到今天為止 真的有那種"野火燎原"感覺
部落格與部落格之間的串連 威力之大
之前CBS六十分鐘案例 我還只是耳聞
這一回算是真正見識到了
這裡附上的連結是另外一篇 有空看看吧

02/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