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2月11日 星期日

2005年12月10日 星期六

2002年釜山亞運王建民

不能不驚嘆網路的神奇 朋友告訴我 在youtube上竟然看得到好久以前在華視轉播釜山亞運的片段....如今回頭看來,呵呵...

2005年11月7日 星期一

記者為文 豈可不慎PART2

報告一下目前最新發展

在當事人發表一篇道歉聲明之後 中時電子報已經宣佈
關閉這位資深記者的部落格
當然 也意味著整個事件的原文 討論與迴響
這些算是''證據''的玩意兒 已經被徹底delete掉啦

整件事 不管是不是記者
都是一個值得記取的教訓

突然想起自己記者生涯中 那段短暫跑黨政線的痛苦回憶
那是KMT中央黨部還在仁愛路中廣的年代
每個星期三上午的中常會 對我來說 是充滿煎熬的四小時
堵宋楚瑜 堵李登輝 堵吳伯雄 堵章孝嚴 堵堵堵.....
表面上行禮如儀的中常會 檯面下暗潮洶湧

當時有某大報一位資深前輩 大家都尊稱他'' X公 ''
每當眾家媒體為了訪問 為了所謂''回應''擠破頭時
他老人家宛如神龍 從來沒出現過

到了下午 X公總是在固定時間
出現在中廣記者室
知道他第一件事做什麼嗎?
拿著一片磁片 收集其他同業的報導

採東家之長 補西家之短
加上自己一些獨有的內幕消息
嘿 報導加上特稿 不但完整
連明天的下一條新聞要怎麼跑 該怎麼跑
都點出來了 你能說他不厲害嗎

當然 這位X公也會適時回報
同業投桃 他則以其它獨家內幕報之以李
記者當久了 總會揣摩出一種合縱連橫的手腕
獨家太多 對大記者不見得是好事

最近中時部落格這件事 讓我感觸良多
突然想起那段日子 就信筆紀錄之
這也算是台灣記者生態之一吧
呵呵



作者/看球的
Mitch Albom 是一位巨星級的體育專欄作家(Tuesdays with Morrie ,《最後十四堂星期二》作者),經常受邀到廣播電台及ESPN講評.四月初密西根州立與北卡進入NCAA四強決賽,賽程排定四月二號星期六於聖路易開打.Albom之前分別親自訪問了兩位NBA球員.這兩位前密大球員見到母校進入四強決賽,興奮之餘都表示將會飛到聖路易替母校加油.
Albom四月一號星期五便把稿寫好送出.該文並沒有著墨於比賽具體內容,只是抽象的比賽氣氛.四月三號星期日,文章見報 (底特律自由報,Detroit Free Press) 文中活靈活現的描述這兩位NBA級的傑出校友到場加油.糟糕的是, 這兩位老兄在接受Albom訪問之後並沒有真的飛到聖路易替母校加油.Albom文以英文過去式敘述,以英文為母語的人,時態為語意不可切割的一部分,作者以過去式敘述的意圖非常明顯,醜聞立刻爆發.面對排山倒海而來的指責,大牌如Albom者也只能道歉乞求原諒.Albom的專欄立刻停刊,Albom於四月七號正式道歉,四月八號底特律自由報發行人曁總編Hutton公開道歉,以震怒(furious)來形容自己的反應,對Albom的行為他無以名之.同時責成調查委員會,針對此事調查,稍後並對Albom之前600篇專欄一一以放大鏡檢查,以確保底特律自由報信譽.以下為此事件紀要,

4/1,Albom交稿給底特律自由報,以後稱A文.有趣的是這天剛好是愚人節.
4/2, A文中的賽事這天進行.
4/3,A文刊出. 見http://www.freep.com/sports/albom/mitch3e_20050403.htm
4/7,Albom道歉. 見http://www.freep.com/sports/albom/mitch7e_20050407.htm
4/8,底特律自由報發行人曁總編Hutton道歉,調查開始,Albom的每日專欄停刊. 見http://www.freep.com/news/metro/calletter8e_20050408.htm
4/23,底特律自由報完成初步調查,宣布懲處Albom在內的五名人員,其他四人賦有指正錯誤的義務. Albom的專欄恢復,但調查繼續指向Albom舊文以確定是否有類似情形在過去發生. 見http://www.freep.com/sports/albom/pmx4072_20050506.htm
5/1,Albom醜聞後的第一篇專欄刊出,再次向讀者道歉. 見http://www.freep.com/sports/albom/pmx3964_20050430.htm
5/16 ,調查完成,約談超過100人,檢查Albom自2000年後超過600篇的專欄.無類似情形,但有多處引用出處的問題. 見http://www.freep.com/news/metro/review16e_20050516.htm
5/17,底特律自由報發行人曁總編Hutton再次向讀者道歉.

後記:此醜聞至今餘波盪漾,美國新聞同界顯然不認同底特律自由報的處置,多數認為Albom應該就此離開記者這行.讀者對Albom倒較寬容,有近一半的人接受他的道歉且希望他留下.底特律自由報應該也是基於利益考量,做了較為寬容的處置.現實與理念的衝突之後,我們樂意接受一些妥協,這也是為什麼我前文說這個事件只提供我們一個最低標準,離想像中的典範尙有一段.(有興趣的讀者打入Mitch Albom Scandal 即可得到汗牛充棟的討論.) 現在我們把目光拉回中時與吳清和.在我看來吳清和所犯的錯更甚於Albom,許多網友已很詳細的分析過了,但這不是我的重點,人非聖賢.我要觀察的是中時與吳清和在犯錯曝光之後的處理方式,這才是真正定位中時裡都是些什麼格調的報人.結論是,很低.Albom如果要的話,他的例子比吳清和的還好掰.但人家就是中規中矩的道歉.Albom還主動提起時態對語意的限制性,而這限制性讓他無從狡辯.反觀我們的吳大主還在那邊掰什麼 I can’t, He can’t 弄混了;他當他的讀者智商都六十以下嗎?  然而更大的問題還是在中時本身.吳清和不適任是一回,但一葉知秋,中時把一個不適任的人擺在那個位子,才是媒體墮落的原始因素.更糟的是,他們有恃無恐.讀者是無力的,舉世皆然.讓底特律自由報即刻處理Albom把損害控制到最小,不是讀者的力量,而是美國新聞界全體對自己的吹毛求疵.而我們的新聞界呢?他們可以派出一缸子記者去煩總統的女兒戶外教學,卻沒一個記者把吳清和的事當成一件可以寫的事件,更別說當成重大的事件.在這種毫無自律與他律的環境下,媒體不墮落是不可能的.

2005年11月1日 星期二

記者為文 豈可不慎乎

世界大賽打完了 長達半年的NBA賽季今天登場
但是中時編輯部落格 最近卻出現一場茶壺裡的風暴
而且還有持續擴大的趨勢

怎麼說呢

一篇原本是寫今年世界大賽的特稿 被網友抓包
裡頭文章不僅當了文抄公 檢現成翻譯美國的espn專欄
為文者更加油添醋 在其中一段文章
借國外專家之口
捏造完全不存在的情節

記者寫報導 有時遣詞用字誇張 原是無可厚非
但憑空想像 率意為文
陳述的不是事實而是畫虎爛
儘管備受爭議的原文只有短短幾句
可就值得好好商榷了

這邊附上的是一篇較有代表性 在台灣野球網找到的

寫著寫著 想起美國CBS的老牌新聞節目六十分鐘
當初資深主播丹拉瑟引用了不實資料
報導總統布希利用關係改服國民兵役內幕
結果因為被部落格踢爆引用資料是捏造的

最後 丹拉瑟不得已黯然辭職下台
不管現在科技多進步 網路多發達
回歸本源 記者為文 豈可不慎??

Yali

Brad Lidge Posted by Picasa


有一份報紙,叫做中國時報,他自詡為質報,但是其中許多新聞的真實性與準確性 都令人懷疑。 這份報紙的體育中心主任,也就是體育版的負責人,叫做吳清和,這位先生在他的部落格 http://blog.chinatimes.com/sports 中對自己的描述是: 「一生從事體育事項,只有興奮只有感動,台灣體育難出頭天,通常都是人謀不臧,見不善我若不開口,凡世間何人敢作聲?」 好一個正義之士。 但是問題是,這份報紙的體育版的品質,公認是只能用「慘不忍睹」來形容。其一是因為記者處理新聞的熱忱不足,寧以翻譯充版面而缺乏主動報導的能力,其二是記者處理新聞專業不足,報導與譯電錯誤百出,自以為是的評論比比皆是。更甚者,這些記者毫無反省之心,這種態度就好像是說:「這個版面是我的,我要怎樣寫就怎樣寫,你能奈我何?」 這種心態終於在吳清和的身上完全發酵。 在十月22日中國時報體育版由吳清和所寫的報導:「都曾淪為敗戰罪人 利吉的痛 艾克斯里很了」,同時登載於他的部落格,標題為:「每職棒終結者的痛 誰最知道?」,這篇報導完全引用美國 ESPN 的特約專欄作家 Sean McAdam 的文章,名為「Eckersley understands Lidge's pain」。但在吳清和之文其中有一段是 McAdam 的原文沒有的: 「著名的美國職棒作家麥克亞當(Sean McAdam)發現了,經他向太空人隊探聽,原來利吉在第6戰第8局投了4球後,主動向牛棚教練表示 他投不來,並一直說「I can’t , I can’t...」然後便逕自到選手 休息區獨坐。」 這是很驚人的報導,因為這表示太空人隊的 Brad Lidge 已經在國聯冠軍戰中有心理崩潰的跡象,故他在世界大賽的表現令人擔心。但是所有關心美國職棒的球迷都會問:這是真的嗎?這是被從未被外電描述為「weak」的Lidge嗎? 我第一反應當然是,以吳清和的紀錄,這大概又是他的創作。所以我在他的部落格該文的留言版問了這樣的問題(現已被有民主素養和在部落格暗批別人在「只會在網路背後罵我」的他刪除),並說到我會問 Sean McAdam 向其確認。

在網路上找到 McAdam的email address後,我寄給他如下問題:

Dear Mr McAdam, I am one of your readers of your ESPN column. First of all, I would like to thank you for providing us such excellent baseball articles. I enjoy reading them very much. Secondly, recently a sports reporter of a Taiwanese newspaper "China Times" named Wu wrote an article (in Chinese) about the game 6 of NLCS. According to Wu' article, you approached the Astros after the game, and found out that Brad Lidge, after 4 pitcher at the 8th inning, refused to go to the field. And Lidge kept on telling the pitching coach; "I can't, I can't...." After a diligent search on the internet, I cannot find an article of yours stating Lidge's unwillingness to pitch at that game as Wu claimed. For me, it is hard to imagine Lidge would have said something like that. Maybe it is something you wrote for other media than ESPN? I would be very appreciative if you can inform me about whether you have written things like that or it is just a made-up by this reporter Wu? Thank you for your time. Have a nice world series.

Eric 很快的在24小時內 McAdam 回覆:
Eric, Thanks for the kind words. However, I wrote no such thing about Brad Lidge. I merely wrote a column in which I spoke to Dennis Eckersley (who gave up a famous post-season homer in the 1988 World Series) and asked him what Lidge was going through. Sean McAdam

所以,這位「一生從事體育事項,只有興奮只有感動」的吳清和先生,消息來源到底在哪裡,如果沒有,你還有資格當作一個記者嗎?吳清和作了一件比嫖竊文章更令人不恥的事情:捏造新聞。吳清和捏造了兩個謊言:他的捏造新聞中的美國棒球專欄作家 Sean McAdam 沒有在國聯冠軍第六戰後詢問太空人隊。太空人隊的投手Brad Lidge 沒有拒絕上場投球。你對不起 Sean McAdam,你對不起 Brad Lidge,你更對不起台灣的體育讀者。 所以我請問中國時報的主管們:你們對於捏造新聞的記者如何處置?是加薪,留用原職還是其他?我也請問吳清和先生:身為體育中心主任,你為何要捏造新聞?一份這麼難看的體育版,能不能有一點點專業與熱誠?我要提醒中國時報的主管,記者,與其他熱愛體育的網友:王建民的比賽,中國時報沒有派出一組記者前往美國。在荷蘭的世界杯成棒賽與在卡達的亞洲盃籃球賽,中國時報的報導全都是「台北報導」。台灣全運會的篇幅更比不上翻譯的外電。看來是中國時報自「少林棒球」事件後,從不注意體育版的品質,更不關心台灣體育的發展,遑論「一生從事體育事項,只有興奮只有感動」??? 中國時報的報導的爭議性,一部份在於他是用,套句他常用來批評陳政府的話,「意識型態辦報」。所以許多政治上的新聞會因為他的意識型態而扭曲,這也是因為目前台灣人對於台灣本地與台灣與對岸之間關係的認知不同下的結果。但是對於體育,對於棒球,對於新聞的專業,這些可以超越政治意識型態的報導,竟然可以捏造再捏造,這真是費所思夷。各位可曾想過台灣的亂象有一部份就是因為這些媒體的錯誤報導造成的?台灣的「質報」的體育版是在這樣的人的主導,我們還寄望台灣的體育環境能進步多少? 所以我是不是可以建議大家:我們不要看中國時報體育版,包括平面與電子版,反正有其他報紙的報導可以選擇。然後看中國時報如何處理這捏造新聞的記者。如果你贊成,請告訴你的朋友來響應。 對於中國時報與吳先生,我是不是無端找碴,自有公評。

後記:
觀察這個事件到今天為止 真的有那種"野火燎原"感覺
部落格與部落格之間的串連 威力之大
之前CBS六十分鐘案例 我還只是耳聞
這一回算是真正見識到了
這裡附上的連結是另外一篇 有空看看吧

02/11/05

2005年10月18日 星期二

36歲生日 是為記


有獎徵答: 誰能猜出我掛的這個狗牌號碼有什麼特殊含意的?神秘禮物一份!! Posted by Picasa

這張照片表情很機車,對吧
沒辦法,一來我這個人,天性就是這麼"涓介"
一來是公司指定攝影師,要拍出"專業的傲慢"
碼的誰知道專業的傲慢,表情要怎麼做?
七八個主播搞了整整一天
怕沒有用掉幾百張底片?
如今成果出來啦
想看其他ESPN主播表現專業的傲慢表情
請到西門町,華納威秀以及SOGO敦南店外牆
聽說中南部也有,大夥兒就慢慢看吧

2005雞年,我36歲,是為記




俺36歲 , 還沒結婚...怎樣?來咬我啊!? Posted by Picasa

2005年8月12日 星期五

生命的脆弱

一個朋友走了
32歲的生命 在今天下午四點多
因為一場急性肺炎 劃上了休止符
已經不是第一次 身邊有朋友離開人世
但每一次帶來的衝擊與震撼 都是如此巨大

同事 媒婆 室友 張老師.....不同的時間點 他扮演不同角色
曾經有那麼段日子 對我來說他是好朋友
曾經有那麼段日子 我在一個人痛苦獨處時咒罵他

而這些都過去了

越洋電話那頭 另一位女性朋友哭得好傷心
"他說過 等我結婚生了孩子 他要當我孩子的乾媽....."
靜靜地聽著 眼淚終於忍不住 從臉頰滑下

記憶還是那麼地鮮明 一個活蹦亂跳的人
到了明天此時 卻已然化為一罈骨灰

MSN上頭 他的暱稱 "無所求的簡單"
如今看來格外地刺目
一向調皮嘴賤 古靈精怪而又敏感體人的他
現在是永遠離線了

生命 就是這麼的脆弱
不是嗎?

紀念我的華視同事  宜蘭人張晉豪

2005年8月3日 星期三

這年.....頭都變了

最近很懶....不對 是我一直都很懶
腦子裡頭一堆東西 就是懶得坐到電腦前
把想法轉化成文字

唉 這年....頭都變了 變得超級懶惰啦!!

前兩天 看了部電影"HOTEL RWANDA"
這部改編自真人真事的電影 讓我深深受到感動
盧安達1994年種族屠殺 三個月死了快一百萬人

同樣是種族清洗的暴行 為什麼盧安達受國際關注的程度
遠遠不及東歐的波士尼亞??

有人提出這樣的理由
"盧安達是個非洲內陸小國 毫無資源 也毫無戰略價值"

我想了想....唉 也算對吧

看著電影中發了狂的盧安達百姓
拿著最原始的柴刀 朝自己鄰居的身上招呼....

"鼻子較寬的是胡圖族 鼻子生得窄的是圖西族"
碼的 百年前殖民者故意劃分的種族界線
居然有一天 成為了仇恨的根源 也替殺人的標準找到理由!!

我不禁有這樣的狂想:
21世紀某日 亞洲 台灣
同類相殘戲碼瘋狂上演

可能的狀況有以下兩種
老共打過來 解放軍:"操你媽的B 你們這些台獨狗雜碎全部殺光!!"

抑或 台灣自己內部先來個"大清洗"一番
本省外省愛台灣不愛台灣大家來分個清楚

到時候 是不是路上會出現像是電影中一樣的檢查哨
看看我的鼻子.....到底是寬是窄呢??

HOTEL RWANDA Posted by Picasa


晚上去逛了一下中時編輯部落格 看到管中祥教授的一篇文章
"表個什麼態嘛!真是的… "
他是這次有線電視頻道審議委員之一
心血來潮 就給他留了個言 照錄如下
也算是太久沒動筆 給他拼個字數囉 哈哈

有線電視頻道 在台灣發展了十年
所謂的退場機制 到底應該由市場決定?還是由政府決定?
新聞台這麼多 報導的內容重複 抄襲加上言不及義
記者素質低落 幾乎沒有獨立調查 客觀寫稿的能力
所謂媒體亂象 真的 大家都看得很煩

可是 光靠個審議委員會 取消執照 就可以解決亂象嗎?
個人深深不以為然

除了七個審照未通過的頻道 大家是否有注意到
另外還有十三個頻道 根本沒有提出換照申請
也就是說 這些頻道 同樣在八月三號就會消失了
搞頻道不賺錢 市場自然會將之淘汰

君不見當初開放報禁 百家爭鳴
而如今 又有幾家剩下?

之前有曾是同業的朋友跟我說
"如果哪一天聽到中時聯合突然掛了 可不要驚訝喔"
我不會驚訝 只會感到悲哀

我想說的是 財團壟斷媒體 今天你砍了東森S台
它未來還是有辦法鑽漏洞借殼上市
富邦還是準備砸幾百億搞媒體王國 新聞台少了一台
接下來我們還是每天要被迫忍受那些粗製濫造的新聞

這次的審照整個過程 相信每個委員都是秉著良心做事
但是除惡未盡全功 反倒徒留操縱媒體之口實

划不來阿

2005年7月27日 星期三

換手機的速度.....


NOKIA 6610 Posted by Hello
換手機跟換女(男)朋友 哪一個速度比較快?

拆開我這支6610的底蓋 標籤上寫著2003年出廠
兩年了吧 當初最屌的三頻手機
如今常常會無預警關機 上頭的按鍵 也大部分失靈了
時好時壞 不能看通訊錄 不能發簡訊
有時一把無名火起 真想把它給摔了
我考 這個NOIKIA 真他媽的遜阿

是該換手機了吧.... 我想

只不過 還是有那麼點捨不得...

還記得 這是妳送我的禮物



實在不應該再去想這些 但是人很奇怪
越想拋開一切的時候 反倒越是...唉

想當初 我多珍惜它

每當有同業問起
"這是我女朋友送給我的手機ㄟ"
心裡頭有那麼點小小驕傲 享受著對方那頭的羨慕眼神

辦公室的總機妹妹教我一招
螢幕貼上了保護膜
當我小心翼翼貼上去的時候
心裡多希望 我們的感情就像這片保護膜底下的螢幕一樣
永遠那麼光鮮炫麗 永遠地不會受到傷害

可是 現在呢

保護膜撕掉了 原本掛在頸上 貼在心口的手機
這一年來的歸宿 是我的牛仔褲口袋...

我看著手機斑駁的外殼 突然領悟到
原來

愛情 也就是這個樣子的啊

呵呵

2005年7月10日 星期日

2005高雄世界盃撞球


球賽轉播現場一隅 Posted by Picasa


我旁邊這位球評是不是蠻像痞子??
我考!比我還小兩歲 居然已經是兩個壯丁的爹啦! Posted by Picasa


這張照片夠不夠機車?? Posted by Picasa

2005年6月21日 星期二

2005年6月20日 星期一

傾城之戀


張愛玲 Posted by Hello

有些感想,不過今天有點懶,就讓我學好友加州葉夜眠一下.....
"To be continued...."

2005年6月17日 星期五

Wrigley Field看台一隅


溫暖的夕陽照在身上,孩子,你睡得好香甜啊
場上的球賽正廝殺激烈,我不禁猜想
你正在夢些什麼呢?
等你再大一點,老爸買個手套給你當生日禮物.....
你說,好不好 Posted by Hello

2005年6月16日 星期四

這是男人愛看NBA的原因之一


NBA季後賽 總要貼點SPICY的...振奮士氣!! Posted by Hello

達拉斯小牛啦啦隊女郎 Posted by Hello

熱火隊的 果然熱啊... Posted by Hello

2005年6月12日 星期日

The trip in KUALA LUMPUR


吉隆坡KLCC Posted by Hello

"空氣污染怎麼比台北還他媽的嚴重?"
這是我對吉隆坡的第一印象

在KLCC底下的Shopping Mall
拍完這張照片 我改變目標
低下頭 用力挑選著要帶回新加坡的盜版DVD

買完了 待會兒還要趕去吃肉骨茶呢......

2005年6月10日 星期五

死亡的意義


在台灣,誰會關心趙紫陽死了沒?Posted by Hello

沒事兒,總會在網路上到處轉轉
前兩天,中時部落格裡頭 "一具沒有名字的屍體"這篇文章
重新觸動了我心底深處某些回憶

曾經在台灣,跑了三年的社會新聞
那些鎖定警頻,消防局的無線電
當年是菜鳥文字記者的入門必學功課
哪裡有火警,哪裡有車禍
豎起耳朵全神貫注傾聽

”沒有新聞 就好好給我守突發!!” 
辦公室的長官如是交代著

光是豎起耳朵聽無線電,還是不夠
盡量多認識基層小警員,同時還要跟葬儀社混熟
這樣  你的消息才會比同業快


火災,車禍,無名屍......甚至所謂"援救小狗","援救小貓"任務
看多了,講話起來也學著老鳥同業的口吻
”有沒有死人?死幾個?”  
”死因特不特別?身分出來沒?”

多了冷酷,有時甚至是戲謔

前國防部長蔣仲苓的名言:"哪裡不死人?"
反正,沒被報導出來的,不見得就沒發生過
上網查了一下,台北市在2002年總共13279人去世
算一算,平均每小時就有1.5人往生

而那些被媒體報導出來的所謂"新聞"
卻往往真實性存疑,一如前些日子,王育誠的"腳尾飯"事件

新聞被刻意"演"出來,"做"出來
當記者,是"製造業"而非"服務業"
這早就不是啥新鮮事啦

2005.6.20後記: 這位中時攝影中心的同業(恕我厚顏以同業相稱),小弟覺得文筆相當不錯,寫實中帶著點淡淡的批判,李四端以前教過我們記者,好的文章,真的,閱讀起來就如身歷其境,看到畫面一樣,這裡有他的一篇最新文章的連結"一具沒有名字的屍體(2)" 點進去看看囉

2005年6月1日 星期三

姚明來了


YAO MING Posted by Hello

找出這張老照片,這是我在2003年紐約的NBA旗艦店拍的
那時的姚明, 剛過完他在美國的第一個球季

今天晚上, "姚明來了"這部紀錄片在新加坡舉行試映
由於ESPN的關係 ,我搞到一張票(這是一定要的啦)

九十多分鐘的紀錄片, 從姚明抵達美國開始說起
就像網站上宣傳說的, 裡頭描述的 是這位"226公分巨漢的生活日記"

休士頓火箭當初用手裡的狀元選秀權選了姚明
讓這名七呎五吋的中國長人
成為第一個進入NBA的亞洲球員

第一順位選擇中鋒, 對火箭而言早已不陌生
1984年 ,他們選來了Hakeem Olajuwon
這名號稱七呎, 其實我看可能還不到六呎十一的奈及利亞中鋒
用他的迷蹤步法 ,替火箭在九零年代拿了兩屆冠軍

對於姚明 ,老美也有同樣的期待

才22歲 ,姚明到了休士頓展開他的新生活
片中大部分的第一人稱觀點, 都是姚明的隨身翻譯Collin旁白
我透過Collin的眼睛, 第一次 這麼近距離觀察姚明

球場上的姚明 ,看起來沒這麼大個兒, 可是現實生活中
他可是個不折不扣龐然大物的巨人
從上海飛往美國的飛機上 ,巨人侷促在椅子上 ,這畫面既滑稽且不協調

第一時間投入球隊訓練, 我看到姚明用最快的速度, 生吞活剝地學習美國生活
他的一舉一動 ,不僅美國人覺得好奇, 華人更是有興趣
鎂光燈,鏡頭 ,幾乎是二十四小時全天候跟拍
說句常常看到的話 ,姚明"是被用放大鏡來檢視"

一下子變成了十四億中國人 ,甚至是全世界華人的代表
對一個二十出頭, 只懂打籃球的年輕人來說
這種壓力有多大?

從剛開始的不適應, NBA首場處女秀只得兩分
已經退休,變成TNT球評的Charles Barkley,甚至在電視上說
"只要姚明這個球季單場得分超過19 ,我就去親驢子屁股!"

後來 ,他也真的親了, 透過全國聯播實況播出!!
當看到這裡 ,整個電影院一片哄堂大笑

忠實紀錄姚明在美國第一年的生活
這部電影俺覺得真的蠻有趣 ,也蠻感人的

不說太多, 推薦你們去看囉
官方網站有精華片段喔
http://www.yearoftheyao.com/

Posted by Hello

2005年5月31日 星期二

一瞥


西洋棋?象棋? Posted by Hello

早上錄完節目 走出公司 頭頂上是新加坡五月的太陽
這裡五六月超熱是出了名的
用力地深吸一口氣 感覺熱空氣直衝丹田
我考! 真是熱阿

既然閑閑沒事 俺就去逛個街吧
之前租屋續約 跟房東說要買張單人床放在客房
精打細算的房東太太只給我新幣120塊的QUOTA
IKEA是買不起了 去逛逛大巴窯的傢俬行囉

說到大巴窯 這裡的組屋(國民住宅)特多
下了公車 走廊邊幾個老人正在下棋

新加坡組屋的特點 就是一樓沒有住家
通通設計成迴廊形式 專供公眾活動
可是我最常看到的 就是一堆中年人坐在底下抽煙 發呆
看來新加坡失業問題 搞不好也蠻嚴重的

短短二十幾公尺的走廊吧 今天居然出現三攤這種"棋ㄊㄨㄚ"
既然躬逢其盛 那我就來當個觀棋不語的的君子

越看越奇怪 原本以為是象棋
但是鋪在地上的棋紙 畫得跟西洋棋一樣
棋子分兩色 上頭既無將士象車馬砲
也無任何標記 看起來都是一個樣子
可斜走 可直衝
這是哪門子怪棋? 喝!! 真有意思

2005年5月29日 星期日

It's just a dream

午夜三點 從櫃子拿出一瓶西班牙的紅酒
瓶身標明 酒精度百分之十四
嗯 This is what I want tonight

只是沒想到
開瓶 居然費了一番功夫

軟木塞宛如生了根似地 拔不出來
碼的 操 我就不相信 連瓶塞都跟我作對
既然拔不出來 就讓它向下沉淪吧
看著瓶塞最後落入瓶底

一人獨酌 過去三年的往事
就像蒙太奇效果 快速在腦中一幕幕閃過
千百個念頭 但是現在
我都寫不出來

或許 這就是醉吧

Posted by Hello

2005年5月21日 星期六

這美好的一仗 我已打過


Reggie Miller/AP Photo Posted by Hello

"I didn't win the ultimate prize, but I'll leave it at this: I tried,I tried..."

這是39歲的Reggie Miller,在與活塞第六戰結束後,記者會上說的一段話

沒錯,老米勒是帶著沒有冠軍戒指的遺憾,打完他最後一場NBA比賽

不過他是帶著驕傲說出,這美好的一仗,我已打過

還是跟以往接受採訪時一樣,記者會上的Miller,下巴抬得高高的,這天晚上,Miller面對以往大多數, 過去對他從沒什麼好話的鏡頭與鎂光燈,脫下了球衣,換上一身筆挺西裝的他,還是那副老樣子

1987年進溜馬,Reggie Miller只比Michael Jordan晚三年
就跟其他大多數的八零年代球星一樣, Miller等了足足十三年,溜馬才在2000年第一次打進NBA冠軍賽

那是Miller距離冠軍戒指最近的一次,那一年,溜馬2比4輸給了湖人

過去在球場上,媒體習慣稱他作"大嘴米勒",因為他永遠是那麼臭屁,那麼地趾高氣昂,包括Jordan在內,他從來沒把任何人放在眼裡.也因此,當他會受到媒體的關注,或是上了體育版頭條,永遠都是那張討厭的大嘴所吐出的狂妄言詞

喜歡看NBA的人,絕對肯定Miller的球技,但不見得會喜歡他這個人, Miller不是那種有觀眾緣的球員

"Clutch Shooter" 英文的這句話,用到籃球場上,指的就是Miller這種人,在讀秒階段執行關鍵一擊,決定比賽勝負的球員

記得1993-94年東區季後賽嗎?溜馬與尼克第五戰,Miller在第四節抓狂,唰唰唰唰唰....單節5記三分球,"狂"得25分,溜馬鐵蹄徹底蹂躪麥迪遜花園廣場
94-95季後賽,尼克再度讓Miller出名,地點還是在紐約,米勒最後8.5秒連抄帶投,兩個三分球外加一個兩分球,硬是讓原本落後的溜馬反敗為勝,溜馬在Jordan跑去打棒球的時候,靠Miller一個人打敗了紐約尼克

尼克VS溜馬 , 史派克李VS大嘴米勒

"Miller Time"米勒時間,這句話從此出現,只要有米勒在場上,他就絕對不會放棄,隊友因為他而有信心求勝

18年的NBA生涯,米勒時間也在球場上演過無數次,當然,他也失敗過無數次

去年NBA東區冠軍賽,活塞第二場作客印第安那,比賽結束前最後17秒,Miller一次試圖追平的快攻上籃,硬是被活塞Prince從後頭趕上來巴掉,這個鏡頭當天在ESPN新聞反覆重播,大多數觀眾看到的是活塞贏球之後的狂喜,而我印象最深的,卻是Miller向裁判抗議GO-TENDING不成之後的落寞

Miller另一個可貴之處,就是他在同一支球隊,印第安那溜馬,一呆就是18年

對NBA總冠軍同樣有著渴求,但它能安於一個小市場球隊,從一而終,這是他跟同時期其他的明星球員像Carl Malone,Charles Barkley不同的地方

我不是在說Malone,Barkley不好,我只是在想,現今的NBA,有幾個能像Miller這樣?

美國時間2005.5.19 ,東區季後賽第二輪,活塞溜馬第六戰,我前一天播新聞預告時就在想:這會是老米勒的最後一戰嗎?

比賽開始, 第一節, Miller連續三次中距離過人跳投,一次走後門空手切入,Miller光第一節就得到八分

第二節,三個三分球,Miller出手還是跟以前一樣快,外線距離還是跟以前一樣遠,上半場結束 溜馬領先活塞七分

黃忠雖老,尚可言勇,看了Miller的表現,主場溜馬球迷又燃起了等到第七戰再一決生死的希望,可是他們忘了,Miller也需要休息,39歲的球員,如今的他已經不再是十年前,那個正值巔峰的大嘴米勒

下半場,Miller的得分效率隨著體力開始下降,第三節兩次跳投, 一次技術犯規罰球,這節他得了五分

前三節結束落後一分的活塞,第四節雙後衛Hamilton和Billups開始發威,第四節倒數六分零七秒,落後三分的溜馬把老米勒再從板凳上換上來

米勒時間要出現了嗎?這是我腦中閃過的第一個念頭

前三節拿了22分,米勒今天的得分已經是全隊最高的了,命中率12投9中更是嚇人

先踩在三分線上來記跳投,74:77 ,鏡頭帶到場邊球迷手裡的"Miller Time"海報

溜馬還是輸三分

活塞Billups兩罰皆中,溜馬Foster雖然上籃回敬兩分,但活塞Rasheed Wallace接下來又補上一記三分球,比賽時間剩下一分四十二秒,76:82

球很快帶過半場,只看到Miller從底線一溜煙跑到中間,一個單擋加假動作,皮球以漂亮的弧線空心進了籃框,這是他全場第四個三分球,個人第27分

只不過,這也是全場溜馬得到的最後三分

米勒時間畢竟沒有再出現,Miller接下來的三分球被活塞大班Ben Wallace蓋了個大火鍋,時間剩下不到一分鐘,Miller再一次三分出手,還是沒進,當時沒人知道,這是Miller在NBA投出的最後一球

活塞一投兩罰全中之後,87:79,紀錄台哨音響了,溜馬換人,換的是誰?只看到站在中線的Miller走向場邊

剩下最後十五秒,活塞老教練Larry Brown這時喊出了暫停

由活塞喊暫停有點讓人出乎意料,但是接下來卻是更大的感動,因為場上的所有球員,這時不分活塞溜馬,一個個都過去跟Miller擁抱,全場球迷開始不約而同的齊聲大喊" Reggie ! Reggie ! Reggie !.... "

說真的,當時我眼淚都快噴出來了,能夠在退休的這一天,得到這麼多人的尊敬,用這樣的方式告別自己成名的舞台,這應該是每個運動員心中永遠的夢想吧

Reggie Miller作到了

沒有冠軍戒指,但是這美好的一仗,他已打過

在記者會上,聽到Miller把那句"I tried"重複了三遍,我的眼眶又開始發熱

生涯投進NBA至今最多的2650個三分球,總得分25279分名列NBA史上第十二,總上場時數47621分鐘排第五,生涯罰球命中率八成八排第七......

有幸身為這一天ESPN世界體育中心的主播,有幸是由我自己來翻譯這條新聞,有幸見證到一個偉大球員的最後一役.....

Reggie Miller ,祝福你

2005年5月20日 星期五

非不能也 乃不為也

奧運國手朱木炎被詐騙集團騙了110萬的案子 警察今天抓到人了
不僅抓到人 這次還一抓就八個(or九個?)
朝朱家丟磚頭的 負責領錢的 "通通抓起來"
警察這次的辦案效率之快 令人嘆為觀止

因為跟視訊辣妹聊天 臭屁說自己是金牌國手 朱木炎這次被騙
跟過去數以萬計(碼的 決不只一萬人吧)的台灣小老百姓受害者一樣
詐騙集團拿到了錢 還會在電話中笑你呆

而這次案子破得這麼快 很多跟朱木炎過去有過一樣遭遇的人 一定很嘔
沒辦法 誰叫你不是名人?

破一個詐騙案有幾分績效?
抓一個大陸妹有幾分績效?
抄到一把黑槍有幾分績效?

為什麼如今詐騙集團如此猖狂 還發展到跑到對岸設立基地
條子伯伯挑軟柿子吃的辦案心理是事實
現實環境讓他們辦案起來有心無力 也是事實

偵辦一個詐騙案 首先要調電話通聯 調通聯 業者是要跟你收費的
還不知道案子破不破得了 本年度的刑事案件偵辦預算就要先支出一筆
上頭長官的關愛眼神 切切叮囑 錢要用在刀口上 每年警局預算可都是跟議員"橋"很久才下來的 你能拍胸保證一定破案嗎?

就算抓到了人 還不是跟這次朱木炎一樣 幾個落網七年級小鬼頭只是負責領錢的車手 主嫌在天高皇帝遠的大陸 搞不好他邊看電視還邊笑呢 嘿嘿 這個月薪水又省下來了

好吧 就算 就算給你直搗賊窟 抓到了主嫌 風光宣佈破案 一干嫌犯刑事局廣場銬著手銬蒙著頭走一圈 電視台報社拍得不亦樂乎 那又如何?

嫌犯送到地檢署之後 交保的速度可能比電視台記者回家剪帶子作新聞還快 沒過兩天 又出來騙了 詐騙永遠不會被判死刑的啦

何苦來哉呢

算啦 還是去抓幾個賣淫的大陸妹比較實際 至少積效積分是穩穩的落袋

2005年5月9日 星期一

王者天下


鄧麗君最愛吃的新加坡魚頭米粉 Posted by Hello

這星期 去看了"Kingdom of Heaven" 這部電影
怕自己看不懂 特別選了家有中文字幕的(雖然是簡體中文)

兩個小時的片子 看完感覺蠻過癮的
導演Ridley Scott 四年前的"神鬼戰士" 讓羅素克洛拿到金像獎

這部片據說他花了十幾年的時間籌備 而且拍攝當時
剛好又是美國第二次入侵伊拉克的時間
美國輿論 先前就已經用過"二次十字軍東征"來形容過美國出兵
加上電影裡面 對回教 基督教雙方對抗
以這段歷史為基調作回顧
聽說頗多西方的保守派 對這部片的論點很不滿意 呵呵

其實 有哪一場戰爭 不是愚蠢而荒謬的呢
說到十字軍東征 高中學的世界史 到現在印象已經很模糊了
回到家裡 這兩天上網 看了不少有關歐洲中世紀的資料
網路真是個好東西阿

以前要查資料 找本書 中正紀念堂對面的央圖是唯一選擇
現在只要在GOOGLE上輕鬆鍵下"十字軍東征"
出來的資料就一拖拉庫 洋洋灑灑

因為有興趣 所以讀起來饒有興味
如果你也看了這部電影 台灣翻成【王者天下】
不妨看看小弟我附上來的這兩篇 順便充實一下打屁話題囉
http://www.epochtimes.com/b5/2/7/4/c8225.htm